香港CBD:中环虚幻与现实之间

  

CBD(商务中心区),作为一个名词已不再为国人所陌生,而作为一个成熟的概念,却仍然吸引众多的讨论。在不断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,城市的规划思维正在不断深化,而CBD的规划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。

无论人们如何定义,可以肯定的一点是,CBD必然是一个城市中最为方便、快捷、高效地汇聚财富之地。

一个成熟的CBD就如一个高度密集的商务生态圈,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化中,通过相互制约、转化、补偿、交换及适应,逐步建立起某种动态平衡。它能为城市提供最大限度的生产力,同时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。

然而,一个完善的CBD是什么样的呢?

它是否存在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或范例呢?答案显然很不确定,因为城市的历史和个性决定了它们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轨迹,CBD并非一个可以空降于城市的摩天大楼的群落…… ———编者

一个现代化的城市,都会有一个最心脏的商业地带,集结和凝聚最精良的生财力量,调控着整个城市的经济脉搏律动。被称为“CBD”(CentralBusinessDistrict)这样的地方,在香港的等称是“中环”(Central)。也惟有中环,软硬件齐备,内外兼善,加上经年累月形成的特有文化和历史积淀,才名实相符配得上这个心脏位置和称号。

在香港,中环不独是一个地区名称。发展至现在,中环已经是一个“阶级”(class),一个“品牌”(brand),以至一个“地位”(status)的代号。高级成衣品牌GiorgioArmani早阵在香港开设全球最大的旗舰店,选址就在中环置地广场对面的遮打大厦,宣传效应昭然若揭。如果说新加坡要跟香港竞争做亚洲第一金融中心,严格来说,对象指的只是在中环流动的那群精英。 情若纽约最要害的华尔街地带。

一个高级成衣品牌,一间跨国公司,一个顶尖精英人才,非得在中环落脚不可,正正因为中环的密集性(Density)———人才高度密集,资金高度密集,而且视线高度密集。非得在这么一个高度竞争性的繁华之地,才显得出雄才伟略,才成就得功名。中环,是所有心怀抱负或者好高骛远的香港人的踏脚石,以及终点。

  中环的地位,首先是由历史决定的。  

1841年1月26日,英军在上环水坑口登陆,开启影响深远的殖民统治。英国人发展其时仍人烟荒渺的渔村岛屿,乃顺沿西北海滨伸延,先有中环,上环,西环,再循太平山向上,直达半山及山顶。中环的历史,就是香港历史的起点和缩影。

英国人最初叫中环作“女皇城”,开发初期,以“远东的商业和政治中心”为蓝图,建屋起楼。及后规模渐盛,易名“维多利亚城”。当时,外资银行如渣打及汇丰等已率先在中环建立总部。而在都爹利街头,更开始出现一些零碎的股票交易,从此奠定中环的证券业核心地位。至于政府重要机关、军事设施、总督官邸、立法大楼等相继设在中环,亦顺理成章。此外,中环面临海港,尽得航运之利,填海所得土地亦辅助日后急速膨胀发展之需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香港初成英国殖民地时,中环还是洋人洋商的世界,华人活动中心则局限在中环以西的上环。早年本地商人多营杂货店,集中于荷李活道一带,来到石板街则是华洋分界,华人甚至不能越界居住。至后来华人发迹,并渐渐在政经界占一席位,才逐步扭转形势,成功晋身中环。

但不能否认,早期中环的崛起确有赖“西洋”资金,尤以英国的大洋行,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文化,为中环打稳基石,连带相关专业领域如法律和会计行业,亦在该区催生发展。而区内华洋杂处,种族文化多元,人才济济,灵活开放,为滋生创意提供了最佳土壤。

故此,在香港经济起飞的六七十年代,因着已甚为成熟的现代金融体系及基建设备,中环便俨然火车头,带动全城发展,成就了“亚洲四小龙”之一的神话。

这是中环的过去,从初始开发至大放异彩,是一条日日向上的弧线。

现在的中环,已经饱满成熟,盛载着整个城市的喜怒哀乐,全天候为本土经济探热。在中环生存,人要先天下之乐而乐,也先天下之忧而忧。中环(人)不能落后,因为中环如果落后,等同于整个香港落后。所以在中环久了,很容易患上“中环症候群”(Centralsyndrome)———中环人处世,怕输钱怕输面,有时自大有时自卑,经常性心跳加速,长期脸容紧张,都是常见症状———这似乎是所有身处CBD地区人类的共同特性。不知就里的人,往中环走一圈,大概便会心领神会。

不错,实体的中环,是商场也是战场,不容苟且,不容怠懒。而作为一个概念,中环剖开了,是一堆赫赫有名的名字和数字。

因大厦之名:太子大厦,置地广场,交易广场,金融中心,中银大厦,汇丰总行,长江集团大厦,遮打大厦,怡和大厦……名字是所有事情的线索,可以勾划最趋时的商界权力版图,并且因时因人而异。 曾几何时,怡和大厦就被唤作康乐大厦,是全港最高的建筑物;而中银大厦由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操刀设计,汇丰总行则出自英国名家NormanFoster手笔,二厦矗立,不相伯仲。城中首富李嘉诚的长江中心,位处花园道交通要塞,独有行人天桥连接至对面马路的遮打花园,超然地位尽在不言中……因数字之名:中环面积125公顷,真正住客才3万多人,但流动人口(上班一族)则有约30万,主要从事金融工作。区内90多间银行,60多间金铺,20多间表店,30多家领事馆……作为一个警区,这小小的商业腹地,足以叫警方不敢怠慢。而联合交易所的恒生指数、蓝筹H股科技股等等的跌宕起落,是每天主宰中环人哀乐步调的分毫不差的情绪指针。

日与夜,情与性,权力与欲望,股票与酒精,中环面目多变,虚实并置。大概没有别的CBD,像中环那样,同时虚幻与现实得那么彻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