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中旬的一个上午,距离2018年8月5日《新物种爆炸——吴声商业方法发布2018》还有十多天,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已经处于一种闭关的状态,发布会是吴声商业思想传播的原点。
去年8.5号的发布会有很多目标受众的听完之后的反馈是讲的好,但听不懂,因此,他觉得今年是不是要通俗些,但发布会的前期的调查问卷呈现的是:用户把票纷纷投给了未来,他们要的就是烧脑。
吴声,吴晓波称之为中国互联网的创新观察家,是罗振宇和吴晓波2018年年初两大跨年演讲的策划人之一;吴声也是当年凡客体的主导者,京东815电商节的策划人,逻辑思维“柳桃社会化营销”的策划人。
创景实验实2015年成立后,吴声选择用商业方法发布会的形式来告诉业界,未来可能的趋势是什么?他将自己过去一年在商业一线的观察和思考,在751的大罐里分享给那些看未来暧昧不明的创业者和关心互联网的人。
一
罗振宇第三次跨年演讲“时间的朋友”中,罗振宇将吴声提出的“新物种”作为影响2017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。他认为“新物种,往往是高价值的连接器”,而成为高价值的连接器是“流量思维到超级用户思维”的转变。
罗振宇的演讲结束后,很多大公司的CEO找到了吴声,问他,“我们公司的超级用户是谁?”
吴声认为,从亚马逊prime到京东plus,从Netflix到Spotify,从阿里超级会员、从优酷会员到爱奇艺VIP,从得到App到喜马拉雅,超级用户正成为互联网企业构建商业模式的方法。
事实上,在整个2017年,吴声和场景实验室提出的“新物种”被不断讨论。除了“新物种”,过去三年,吴声对中国的互联网贡献了三个词“场景”、“超级IP”、和“超级用户”。
在百度新闻搜索栏输入“场景”两个词,会出现“苏宁易购吹响场景互联开场哨”、“拼多多的偶然与必然,创造新场景”、“‘我的小程序’能量场景初现”、“扫地机器人是最成熟的智能家居应用场景”……
关于场景,吴声在公开演讲中诠释,“今天的场景并不是偶像崇拜和遥不可及的符号,而是被体验和感知的细节,瑞辛咖啡并不是跟星巴克的烘焙去较量,存异的本质在于门店是它的前置仓是用户体验的触点,也是配送员的起点。”
企业是商业世界的细胞,而吴声作为中国互联网商业世界的观察者,他将他的一线观察上升为方法论,为企业创始人的战略决策形成参考。而这些词被企业广泛应用,展现了吴声的互联网布道已经触达了细胞。
“每一个趋势,我们都会快速触达具体的商业场景,一般人不敢预测,怕打脸,我是非常勇于打脸的。”吴声调侃说。
这些年,吴声一直在商业一线。场景实验室里,曾德钧的猫王收音机、林依轮的饭爷、汪峰的碎乐、王煜全的创新地图、阿拉丁小程序、造就演讲品牌、三声的文娱平台……各种商业世界的新物种在这里生长。
除了孵化商业新物种,吴声也早已形成了观察商业世界的方法论。吴声来到一个城市,有四个地方他非去不可的,第一是精品咖啡馆、第二是买手店、第三是精品酒店、第四是这个城市的复合空间。
《得到》总编辑李翔认为,“吴声是一个很敏锐的人,很多商业世界的新事物刚冒头的时候他就能意识到,并且抓住,然后总结出来。场景革命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。”
2017年IFA展期间,吴声在柏林。他走了多家买手店,结账的时候他发现,无一例外收银台旁边都摆放着HAY的文具和Aesop护手霜。随后在伦敦、纽约和巴黎,吴声去各种著名的买手店,发现跟柏林的买手店大致相似。
吴声看来以HAY为代表的新生活方式品牌,会成为买手店的标配,那也会成为联合办公、共享民宿的基础要素。类似品牌还有Midori手账、MARVIS牙膏和Buly香氛等。某种状况下,新场景是新物种诞生的土壤。
二
8月5日的演讲即将开讲前,一个用户的调查问卷答案让吴声印象深刻,“这些年,吴声的书是怎么火起来的?因为他治愈了一种商业混沌时期的焦虑。所谓产品即场景、流行即流量、跨界链接……这些都是给CEO和投资人去认知的。”
在某种程度上,这份问卷的答案更像是一把钥匙,能解释为什么是吴声,他何以切中这个商业时代的脉搏?熟悉吴声的人都知道,他是一个超级勤奋的人。
场景实验室成立后,吴声接连出了三本预判互联网商业走势的书籍,《场景革命: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》、《超级IP: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》、《新物种爆炸:认知升级时代的新商业思维》,他还推出了一门学科《造物学》。
而在场景实验室成立前,吴声无论就职于那一家互联网公司,无论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凡客体,还是后来京东的“8.15”电商节,还是后来的柳传志的柳桃营销,几乎无一例外,吴声都把这商业营销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。
“第一我相信互联网,第二我相信年轻人。我永远在看最年轻的这代人,他们的消费形态、生活方式和审美的变迁。透过商业现象去看这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商业逻辑。”吴声给出了这种共性存在的解释。
吴声从2015年开始,开始潜心商业研究的这三年,现实的商业世界变得没有方向感。
火山石资本创始人章苏阳,曾在IDG工作过22年。他说,“上世纪90年代末,以信息对称的角度来投;2003到2005年,投的都是商业平台;2010、2011年是移动互联网,持续了3年左右;2014年整个风投行业整体都在找方向。”
章苏阳阐述,“2015、2016实在找不到方向,因此就出现足够多的钱去造出一个风口这种情况,因为之前确实有人用钱造出了大企业。因此整个创投圈在2016、2017年看起来,只有两辆自行车的故事。”
因此,吴声的“新物种”是对当下大量涌现的反经验的商业现象、商业逻辑的描述,他在构建一套不同认知维度下的商业方法体系。
创业老兵周航,他曾是易到的创始人,易到是中国共享打车的鼻祖,但被滴滴打败了。周航曾对媒体分析自己的失败,2015年,周航融资的时候,没有融太多钱。
后来滴滴用百亿量级的钱“请全国人打车”,把铜墙铁壁的出行市场撕开了一个口子,滴滴当时的做法是反商业反常识的。这个过程中,滴滴把所有能融的钱都融了。易到后来融不到资,委身乐视。
因此,在某种程度上,商业上的成败或许只是源于某个关键节点的决策,而决策的好坏又取决于能不能打破思维的壁垒。对此,吴声深有感触。
吴晓波曾如此评价吴声,“与其说是吴声在引领中国商业创新,不如说是中国的商业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无法继续依赖存量,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每一个创业者每一个创始人都不得不加速迭代,他们需要新视野新方法,他们需要像吴声这样一直行走在商业最前沿的创新观察家”。
“这是一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,企业的创业周期越来越短,现在一个季度发生的新事情可能在几年前,一年差不多才能发生这么多事情。太快了,人们越来越需要一种抓手和引擎,有时候它是一种治愈性焦虑的环节。”吴声有所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