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记者从开发区集团获悉,位于银湖科技城的杭州缙云大厦主体已结顶,项目建设迈入新阶段。
富阳为什么会有一座取名为“缙云”的大厦
富阳区和缙云县自2016年“山海协作”结对以来,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,注重造血功能培育,高水平建设一批绿色产业发展平台和项目,深耕细作持续打造“山海协作”工程升级版。2019年5月24日,为深化两地“山海协作”工程,富阳和缙云签署共建“消薄飞地”合作协议,借鉴其他地区成功做法,积极推进富阳缙云“消薄飞地”杭州缙云大厦项目建设。
杭州缙云大厦位于富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银湖科技城科创西路,距离银湖创新中心只有5分钟车程。项目总投资1.78亿元,规划用地10.3亩,为商业、商务兼容用地,容积率2.9,总建筑面积28858平方米。
项目自去年5月9日开工以来,全区各职能部门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同步推进“用地手续审批、规划方案审批、设计方案论证”等工作,整个审批环节缩短近40天。目前,项目推行委托代建管理,交由开发区集团代建,缙云县专门选派干部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管理,化解两地奔波对接难题,提高项目管理效率。
作为代建管理单位,开发区集团根据多年管理经验,打出了一套“组合拳”:坚持抓好“四个提前”,即通过提前规划、提前征地拆迁、提前用地报批、提前规划设计,保障项目加快推进;严抓“四级管控”,通过严抓项目部、子公司、集团公司、缙云城建公司四级管控力度,组建巡查小组,实行巡查机制,对工地开展全方位、不间断巡查,保障项目施工质量;重抓“四项先行”,通过计划先行、手续先行、材料先行、样板先行,合理安排工期,提前准备材料,做到项目开标即开工,同时根据样板制定严格的施工工艺及验收标准,避免返工;主抓“六项技法”,通过增加投入法、优化工艺法、主楼先行法、分段施工法、平行施工法、竖向穿插法,合理投入并高效周转施工人员、施工材料、施工机械,助力项目早日建成。
“地下工程完工后,我们基本上按照8天一层的时序倒排工期。”开发区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,截至目前,项目地下室全部完成、地上主体结顶;地下室、地上14层室内二次结构完工,已完成投资额6500万元,完成总工程量的75%,计划明年4月完工。
独特造型暗合缙云仙都峰
沿科创西路寻访,刚结顶的缙云大厦造型初显:不同于一般建筑的方正和棱角,缙云大厦主体有明显弧度,远看就像一个竖起的大拇指。
区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大拇指造型暗合了缙云当地最有名的一座山——仙都峰,这既是通过这个大拇指“点赞”富阳与缙云之间浓浓的山海情,更是期待未来在这片“飞地”上缙云“消薄”事业能获得长足进步。
大厦共有地上18层、地下2层。为了最大化利用有限的空间,开发区集团与施工单位克难攻坚、想方设法,努力在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,统筹用好每寸施工场地、科学合理安排施工时序,在区里的协调下,初期借用周边地块场地开展作业,确保了项目按期推进。
大拇指造型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其建筑底部基座一至三层面积较大、四至六层略有缩小、七至十八层基本保持圆角造型。圆角造型上安装幕墙玻璃,施工难度大大提高。“以前我们做过有一个角是弧形的建筑,但四个角全是弧形的很少见,加上又是全幕墙玻璃建筑,这就要求玻璃全部要特别定制、还要进行深加工,进而要求钢筋要制成圆角、施工外架也要是圆的,对施工技术来说是个考验。”施工单位有关负责人说,接下来他们将增派技术力量,细致做好每一道工序。
建成后将为缙云1.5万名低收入群众年增收100万元
一座建筑既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努力,也离不开施工人员的辛勤付出。看着这片平地上高楼拔起,工人们很有成就感。
水电师傅蒋正东今年51岁,于去年9月进场,带领十多人的团队负责水电安装。他说,杭州缙云大厦比一般办公楼设计要求高、施工复杂,就水电这道工序来说,基本上每一层作业都要加班。不过令他自豪的是,至今为止,水电安装没有拖项目的后腿。“我比较操心,每天都要整幢楼上上下下跑几圈,就怕稍不注意会出差错。”蒋正东说,看着大楼从无到有,再到如今挺立在银湖科技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感觉像是亲手养大了一个“孩子”。
“主体结顶时,很多工人站在楼顶拍外景,感觉很有成就感。”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说。这几天,不少施工人员还将这一画面发到了微信朋友圈,并打上“胜利在望”的标语。“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,但内心想法却是一样的,都想着早点把工程保质保量完成。”
开发区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,集团将按照高品质建设“飞地”项目、高标准导入优质产业的要求,与施工单位紧密合作,力促项目早日建成投产、早日发挥效益,努力建成山海协作“消薄飞地”的标杆典范。
杭州缙云大厦产权归缙云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所有,吸纳集体经济薄弱村以乡镇强村公司名义参与项目入股分红。项目建成后,第一个五年,采取包租固定回报方式,每年按照保底收益不低于总投资的10%获取收益;五年培育成熟后,交由缙云县经营管理,收益为租金收入加税收分成,富阳区将相关税收的本地留成部分100%支付给缙云县,全力支持该县134个薄弱村增强“造血”能力。今后,该项目将为缙云县13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每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—6万元,为1.5万名低收入群众每年增收100万元。